找到相关内容14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境与诗情(1)

    剑侠,涉世行道,和光同尘,深藏不露,大巧如拙,故巴陵在答客间中,手挥慧剑,暗取人首,而人不觉。但是杀人刀即活人剑,死后复苏,情识巳转,天地异色,才有见道的分儿。倚天神剑,光能照雪,无所不在,或现指上,或...水下是水”,然后经过一段温养保任的时光,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出空入有,涉世随俗,禅家称为“重关”,也就是“死后复苏”。此时此际,心态又转,由超觉进入正觉的边缘,和光同尘,凡圣不隔,“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李杏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5064012.html
  •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

    摩顶放踵,教人为善,昼夜不息,就是精进。颜回心斋,   能坐忘自己,就是禅定。庄子能明是非平等,小大相齐,即   是慧。老子的和光同尘,即是方便。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即是大愿。夏禹能疏九河...道家和光同尘、慈俭不争、等视万物、崇尚自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乃是深植于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思考和对伴随文明进化而来的各种弊端的深刻洞见,提醒人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有不断被异化的可能,从而未雨绸缪,避免物质上...

    许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0065149.html
  • 悼虚云老人

    如虚空,而一任群相之发挥,但群相也损伤他不得。我发愿所建的云居山海会塔堂宇,请题名为“留云禅院”,以纪念他百年宏化的胜业,留他长久住世,常转法轮。但他再三拒绝。我说:“师座慈悲救世,和光同尘,是老子...

    詹励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1645035.html
  • 黄庭坚“心”意象中的儒与禅

    远公咏》)保持是非分明之心以及心灵的安宁自足状态,同时又能在外表上与纷扰的世俗和光同尘,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无奈的人生选择。 二、平等心、清净心、无心——禅宗居士领悟禅机的境界 黄庭坚既是...

    昝红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5048886.html
  • 漫谈我执

    过活故而不能尽所有)。   2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 行。如祖师云:只能入佛,不能入魔)。   3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虽发广大之...

    一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4550131.html
  • 破山海明与峨眉地区的禅学

    。有李鹞子者,残忍好杀,师寓营中,和光同尘,委曲开导。李一日劝师食肉,师曰:“公不杀人,我便食肉”。李笑而从命。于是暴怒之下,多所全活……然自此人目师为酒肉僧,反有藉师为口实者。师以救生为卫法之苦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2951324.html
  • 现代思潮与人间佛教

    得明显些:就是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因为有了出世的精神,方能见利不迷,遇难无畏,不求世间名利恭敬,为众生故,倒驾慈航,和光同尘,“与喜乐者同喜乐,与哀哭者同哀哭”,果能这样,则人间佛教的建设,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2055273.html
  • 刍议儒释道之“和”

    的美德,如以德为本、以德为行,抑恶扬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药治病、怜贫悯疾,助人为乐、助学兴教,谦虚谨慎、慈俭济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劳动自养、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尘,等等,显然...

    叶小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2355559.html
  • 谛闻影尘集

    。一般知识阶级的青年学僧。血气刚强。为教心切。往往义愤所激。冲动用事。中途一遇阻力。遽尔灰心堕志。或改弦更张。另尊出径。或和光同尘。仍复旧态(去赶经忏)此为今日青年学僧之两条末路。亦即佛教前途之隐忧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1455673.html
  • 论佛法的出世性——兼及佛法的道德教化功能

    层面太迁就于民俗和淫祀。王雷泉先生曾以“好大喜功”四字概括这种弊病。大者,奢言大乘、顿门、圆教、圆融无碍,结果流于圆滑乡俚,和光同尘,混同市井;功者,注重实用,顺俗媚俗,缺乏宗教徒应有的独立人格和铮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0658250.html